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0第八次代表大會

0

第一附屬醫院駐村醫生:大山深處的健康守護者

發佈時間:2019-12-08文章來源:第八次黨代會

   “溪藤捲霜繒,山骨琢紫玉。”盛夏的皖南山區,驕陽伴著青山蜿蜒,山澗流水潺潺,正是風光無限的好時節。但大山深處,卻有一些村落因為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等因素,長期受基層衛生人員尤其是村醫短缺問題的困擾,山裡的百姓看病很不方便,給鄉村脫貧攻堅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2019年7月,根據安徽省健康脫貧“百醫駐村”行動安排,我校第一附屬醫院張莉、李邦庫、孟廣軍、柯道正4位高年資副主任醫師,分別前往祁門縣祁紅鄉祁源村、溶口鄉景潭村、小路口鎮春風村和歙縣許村鎮箬嶺村,開展為期兩年的駐村健康脫貧工作。 


秉持初心,到需要的地方去


    “走向深山,走向農村,到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去。”抱著這樣的信念,4位醫生離開繁華的都市,告別身邊的親朋,來到大山深處,支撐起鄉親們健康生活的新希望。


    祁源村位於黃山市祁門縣南部的偏僻山區,村子里原有一位老村醫,現年事已高,後繼無人,村衛生室也年久失修,早已成了危房,初來乍到的張莉住在村委會臨時騰出來的一個空房間。正值酷暑的7月里沒有空調,經常斷水斷電,還要和許多蚊蟲為伴,作為此次駐村隊伍中唯一一名女醫生,張莉卻迅速適應了環境,並立即展開工作。在她看來,生活中的困難保持樂觀、將就一下就能過去,唯有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必須一一解決。


    第一個要處理的就是工作場所的問題。由於衛生室改造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鄉政府和村委會協商,將村計劃生育室作為臨時診室。對於張莉的到來,大家非常歡迎,每天6點多鐘,就有村民早早來到村委會找她看病。這時,第二個難題就來了:交流障礙。祁源村是個藏在大山深處的貧困村,青壯年人口或外出務工,或陪孩子在縣城讀書,留守在村中的大多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很多人既不會說普通話,也聽不懂普通話。於是,張莉一邊請村委會幹部或者村裡的年輕人充當翻譯,一邊抓住時間向村民請教,學說簡單的祁門話。就這樣,她慢慢和村民們打成一片,並逐漸融入到了當地生活中。


    村裡的百姓淳樸熱情,路上碰見或到家裡隨訪時,都會微笑著招呼張莉。雖然每天從早到晚都會有村民前來看病咨詢,但對張莉來說,這樣的工作生活忙碌卻充實,而一聲“謝謝你”就是最大的鼓勵和支持。


堅守夢想,崎嶇山路上繼續前行


    歙縣許村鎮箬嶺村地處皖南山區,由南向北9個村民小組呈條帶狀稀疏地分佈在著名的徽州古道箬嶺古道兩旁。這裡風景優美、歷史悠久,但因交通不便,村民的居住點之間距離分散;山間公路路窄、坡大、彎急,汽車可以勉強通行,卻十分考驗駕駛技術;還有兩個村民小組,只能翻山越嶺步行到達。這條崎嶇的山路,卻是駐村醫生柯道正堅守夢想、不斷前進的陣地。


    箬嶺村之前一直沒有村衛生室和固定的村醫,這次百醫駐村行動中,建成了臨時的村衛生室。柯道正來了之後,主要承擔附近村民的預防保健、常見病診療、慢病管理、健康體檢等多項一體化的服務。除了在村衛生室坐診接受前來就診的村民,針對一些交通不便的村民小組,柯道正就主動安排時間進村逐戶進行家訪巡診,瞭解村民的健康情況並予以必要的醫學指導和科普知識宣教。


    茶坦村是當地幾個村民組裡海拔最高、地勢最為險峻的村落,常駐人口百人左右。這裡山高路遠、坡陡彎急,旁邊就是萬丈深淵,只有當地經驗豐富的司機師傅才能駕駛通過。村民們出行不便,柯道正就自己從當地雇上駕駛員,每個月堅持前去巡診。碰上不好的天氣,他就只能循著古人的足跡,從那條千年古道上翻山越嶺,步行前往,來回往往就是一天的時間。雖然路途遙遠,但柯道正始終堅持用腳步去丈量腳下的這片土地, 為當地村民的健康保駕護航。


承擔職責,積極護佑村民健康


    8月,駐村醫生孟廣軍在祁門縣小路口鎮春風村的工作已逐漸步入正軌。他積極學習健康扶貧政策,熱情提供醫療服務,充分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為,讓當地村民有地方看病、看病方便,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春風村地廣人稀,村民居住分散,且白天大多上山勞動,家中無人。孟廣軍便利用休息時間,冒著烈日酷暑,選擇村民中午回家吃飯之際上門,為其提供測血壓、血糖、治療方案調整等多項醫療服務,並面對面開展健康知識宣教工作。考慮到當地村民難以集中,靠自己進行健康知識宣教範圍有限,他就先在鎮政府禮堂對鄉鎮幹部、村委會幹部進行健康知識培訓,再通過他們包組、包戶上門的優勢,把健康知識更廣泛地傳播給村民。


    一次村民走訪,孟廣軍來到了“腦癱”患者小葉的家裡。17歲的小葉因家庭貧困,在患上“腦癱”後未能得到及時治療,長期卧床。母親、姐姐在外打工,家中只有父親一人,還要上山勞動。小葉平時一人躺在一張特製躺椅上,大小便不能自理,只能等父親勞動回家後幫她整理。本應是花季少女的小葉由於嚴重營養不良,看上去卻像10歲左右的孩童,這讓孟廣軍感到十分心酸。由於得不到精心護理,小葉身上多處患有褥瘡,孟廣軍把部分創面做了處理後,告知其父親褥瘡護理要點,並送上了隨身攜帶的藥膏。離開小葉的家後,孟廣軍一路沉思,決定以後多抽時間上門給予醫療服務,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小葉減輕病痛。


    除了為當地百姓提供醫療服務,孟廣軍還在不斷思考“怎樣才能打造一支永不消逝村醫隊伍”。他積極尋找合適人員,發揮“傳、幫、帶”作用,把自己的醫學知識、技能、經驗傳授給村衛生室,培養後備人才。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孟廣軍計劃對口幫扶縣醫院、縣中醫院等相關科室,提高當地醫務人員日常診療及危重症患者救治水平,爭取為春風村早日達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做出自己的貢獻。 


牢記使命,為衛生事業不懈奮鬥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這是李邦庫在駐村伊始就許下的諾言,“健康扶貧”這一重任印刻在他的腦海中、心坎上。漫漫征途,腳下的這條奮鬥之路,是永遠的進行時。自7月進駐祁門縣景潭村以來,李邦庫就沒有停止過工作,除了在衛生室為村民提供一對一的醫療服務,他還在炎熱夏季走村串戶,與貧困戶簽約、履約家庭醫生,做到“一個都不能少”。


    嚴潭村村民張大爺今年70多歲,一直患有慢阻肺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併在8月中旬反覆出現咳嗽、發熱、食欲不振等情況。張大爺是位盲人,無法外出看病,瞭解到這一情況後,李邦庫立即背起藥箱,登門為他看病。經診斷,是慢性支氣管炎合併急性感染。在經過消炎、化痰、止咳等系列對症治療,張大爺很快康復,最後結算醫葯費時,只花了十幾元錢,家人手裡沒有零錢,李邦庫就說算了,自己墊付了醫療費用。第二天,張大爺的家人堅持把錢送到村醫務室,拉住李邦庫並向他表示感謝:“幸虧村裡來了省城的大醫生,不僅治好了病,還省下了不少費用。”


    平時診療過程中,發現當地村民一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後,李邦庫就結合自己的專業所長,積極開展健康宣教,例如“晚飯什麼時候吃最健康”“胃是怎麼被你’作’壞的——談養胃方法”等,受到鄉親們的極大歡迎。此外,他積極幫助村衛生室、鄉衛生院解決設備短缺問題,為兩級衛生單位添置了教學投影系統一套、便攜式心電圖機一個和電子血壓表一個。為了培養“接班人”,李邦庫採取“2+1”模式安排了3名“徒弟”,即縣級醫院2人,鄉村1人,他希望通過言傳身教,在駐村結束時,能給基層醫療單位留下骨幹力量,以後更好地為人民健康事業服務。


    健康扶貧是脫貧攻堅戰中的一場重要戰役,因病返貧、因病致貧是扶貧硬骨頭的主攻方向。推動省級優質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醫療衛生資源下沉,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助力解決好貧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醫生看病、能看好病的問題。這就是健康脫貧“百醫駐村”行動的初心和使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對第一附屬醫院的四位駐村醫生而言,現在的工作,就是以一片赤子之心剋服困難,用一種執著精神堅守夢想,懷著實現健康扶貧目標的必勝信心,在大山深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守護一方百姓的健康與團圓。(第一附屬醫院 王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