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榜樣
【榜樣在身邊】魏偉:用感恩與熱愛詮釋師者情懷
發佈時間:2023-05-20  發佈來源:黨史學習教育專題網站

4月中旬,一場以“推進中醫葯現代化、產業化,推動中醫葯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前沿研討,在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召開,省長王清憲與參加學術交流的院士、學者、國醫大師、名中醫、企業家等座談,這其中就有我校的一位資深教授。

“我認為,‘中醫葯高質量現代化發展’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的‘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改善民生為目的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途徑的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特質。”結合對黨的二十大報告的學習體會以及個人工作經歷,這位資深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提升中西醫的思維方式融通和學術理論認同是推動中醫葯高質量現代化發展的理論基礎,要以臨床需求為導向,以中醫葯臨床經驗為重要參考,以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為基礎,將中醫葯理論方法和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在提高中藥質量的基礎上,創製安全、有效、質量可控的中藥新藥。”發言內容像他如洪鐘的聲音一般,讓人振奮,也得到了與會人員的一致認可。

他是魏偉,第十屆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委員、抗炎免疫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0)主任、安徽省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我校臨床藥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滿頭青絲變白髮,從年輕稚嫩的求知者到博學質朴的傳道者,自留校任教至今,他已在教育和科研的這片沃土辛勤耕耘了40個年頭,將汗水化作春雨暖風,滋潤了一季又一季的桃李。

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1978年,魏偉以知青身份考上了安徽醫學院(我校前身)醫療系,開啟了醫學生涯。經歷過知青歲月的他,尤其珍惜上大學的機會,也總是對黨和國家心懷感恩。1983年從醫療系畢業後,本可成為一名臨床大夫,他卻立志從事基礎醫學的教學與研究:“如果今後能在醫學院做一名教師,培養更多的醫學生為人民服務,會比一個人的力量更大。”

就這樣,懷著一顆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魏偉義無反顧地選擇在藥理學的這片土地上繼續耕耘,併成為我國抗炎免疫藥理學和臨床藥理學創始人之一——徐叔雲教授的弟子。

“要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父母的教誨魏偉始終牢記,學成後他也始終沒忘當時立志從教的初心和使命。懷著對基礎醫學的熱愛,他成為了一名大學教師。

魏偉總是能夠結合最新的研究進展,將授課內容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不僅如此,他還經常就世界藥理大會、全國藥理學大會等大型學術會議上的最新學術成果與學生交流,許多知識和新見解尚未見諸教材,同學們卻早已通過他的課堂學習和掌握。渾厚且極富感染力的嗓音、風趣幽默的語言以及多樣的互動,也讓他的課堂成為學生心中“Top”級別的課堂之一。

“除了開會和休息,我都會在辦公室看文獻、審閱稿件。如果有科研、生活上的問題,大家隨時可以來找我。”這是魏偉對學術、教育的堅守,也是他的育人常態,數十年如一日。清晨的校園裡,早鍛煉的他碰到學生便會停下分享日常,叮囑他們要註意身體健康;元旦晚會的舞臺上,他會帶著研究生激情演唱;2007年徐叔雲教授仙逝後,他會帶領藥理所的師生在教師節這天悼念恩師,教育後人不忘初心不忘本,至今已堅持15個年頭並將繼續……魏偉的課堂從來不局限在教室、實驗室,對學生的教育也不僅僅是科研知識,他一直言傳身教,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學會感恩生活、熱愛生活。

作為研究生導師,幾十年來,魏偉培養畢業博士生80餘名、碩士生150餘名。其培養的畢業研究生牢記導師的教誨,低調謙遜,在高等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中認真工作、默默奉獻,多人取得了出色的成績——有的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青”“優青”項目資助,還有人獲“國自然”重點項目、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他本人也被評為“省級研究生導師師德標兵”,帶領的導師團隊獲評“省級優秀研究生導師團隊”。

2020年“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獲得者、現任我校臨床藥理研究所副所長的張玲玲教授,是魏偉所帶的2008屆博士畢業生。“身行一例,勝似千言。多年來,魏教授帶領我們在科研、2、學科和團隊建設的道路上努力拼搏,藥理所獲批了一個又一個科研平臺。作為他的學生,我們年輕教師每一步成長都傾註了他的大量心血。”想起在導師門下求學的日子,她感慨良多,“魏教授常常教導我們要做人梯,要發揮傳幫帶作用,培養高質量、高層次醫葯人才。我們一定會把這種頑強拼搏、攻堅克難、執著堅守、潛心育人的精神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

師道匠心,薪火相傳。魏偉不僅在教書育人上傾盡心血,也高度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給予後輩悉心指導,為他們成長為中流砥柱付出良多。擔任臨床藥理研究所所長期間,他每年有計劃地選派中青年教師到國內外高水平大學研修,以提升科研團隊的競爭力與凝聚力。全所23位專任教師中,有15位具有國內外研修的經歷。

在魏偉的悉心指導下,青年教師也不負期望,勇挑重擔,快速成長起來。教師隊伍中,1人獲安徽省青年科技獎,3人被評為安徽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4人獲評省級青年人才稱號,多人被評為校拔尖人才、優秀教師。此外,《臨床藥理學》獲批“教育部留學生品牌課程”“安徽省精品課程”,《分子藥理學》獲批省級研究生線下示範課程,《基礎與臨床藥理學》獲批省級研究生線上線下混合示範課程,臨床藥理學教學團隊獲批省級教學團隊。

“做人一定要知足,而做科研要不知足”

“做科研必須要刻苦、嚴謹,要持之以恆,要儘量減少功利性,要耐得住寂寞。”這是魏偉經常給青年教師和學生說的話,他自己也是這麼做的。

他主張從臨床上發現問題,以推進研究思路,而為了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能夠結合得更緊密,他也成了我校附屬醫院的常客。其與臨床醫生合作,將收集來的病例進行分析,時刻關註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動向、患者病情發展以及藥物的治療效果。

經年累月的堅持和集腋成裘的付出,魏偉在類風濕關節炎病理機制和抗炎免疫藥物藥理作用機制上取得重要發現,為揭示RA等炎症免疫性疾病分子病理機制、闡明藥物作用靶點、開展治療RA藥物基礎及臨床研究以及抗炎免疫藥物新藥研發等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對治療RA等炎症免疫性疾病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他本人也獲得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認可。2020年,由第三方大數據對近三年來全球類風濕關節炎研究領域發表論文的宏觀分析顯示,我校類風濕關節炎研究躋身全球前列(在全球學術機構中排名第三),按照影響力展示學者排名,魏偉帶領的團隊近三年在該領域發表的論文數名列前茅,屬於國際上活躍的中國學者之一。

2021年5月,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作為第十屆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委員,魏偉身著正裝參會,為中國科協第十屆全委會人員選舉投下了寶貴的一票。

一位學生這樣談道:“魏教授常叮囑我們的一句話就是,‘做人一定要知足,而做科研要不知足。’”

40載歲月里,正是憑藉科研上這一股“不知足”的幹勁和衝勁,魏偉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重點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攻關博士創新項目、國家新藥臨床研究、教育部博導基金、安徽省科技重大專項和攻關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課題。同時,他總結國內外的研究進展,主編了我國第一部《抗炎免疫藥理學》學術著作,主編和參編包括《藥理實驗方法學(第4版)》《抗炎免疫藥理學》《臨床藥理學新論》《藥理研究方法學》《基礎與臨床藥理學》在內的學術著作20餘部,副主編全國本科生規劃教材《臨床藥理學(第3版)》,主譯《臨床藥理學原理》等,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300餘篇。2021年,他同時入選2020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生涯影響力”(1960-2019)和“2019年度影響力”榜單,彰顯出在藥理學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傑出貢獻。

在魏偉的帶領下,我校成功申報藥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安徽省屬高校首批),有效推動了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養工作。2008年,他領銜建立了抗炎免疫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此後的兩個五年評估中,實驗室都以“良好”等次通過驗收,為我校學科學位點建設、研究特色的凝練、高層次人才的凝聚和培養、重大學術問題的研究和服務經濟社會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作為藥理學科帶頭人,魏偉帶領團隊成員不斷拼搏,繼承併發展了以先師徐叔雲教授等老一輩學者創立的抗炎免疫藥理學和臨床藥理學研究,進一步發展並夯實了我校在藥理學的重要學術地位,並提出“炎症免疫反應軟調節”的學術新觀點。

“我只是一個傳承發揚者,所有業績都是在領導的關懷支持下,以及同事和同學們共同努力下所取得的。”功成不居,面對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績,魏偉淡然地說道。

曉來時路,知所行處

“我常想,黨和人民培養了我,給了我體面的工作和生活,而我又做了些什麼,做了多少對學校發展、對國家發展、對人類健康有用的事情呢?”魏偉一直認為,時常自省和思考是很重要的事情,只有知曉來時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不忘初心,我們唯有將‘小我’融入到學校發展、國家富強和人類文明建設的‘大我’之中,才更能幹出愉快、奮鬥出幸福!”

2022年11月以來,我國圍繞“保健康、防重症”的防控目標不斷優化調整防控措施,在較短時間內實現新冠疫情防控平穩轉段,疫情防控重大決定性勝利。如今,雖然疫情呈局部零星散髮狀態,但防控形勢總體向好,平穩進入“乙類乙管”常態化防控階段。而僅僅是三年之前,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這個病毒傳染力有多強、傳播範圍有多廣”等,還是人們心中未知的恐懼。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人心惶惶,各種有關特效藥的說法層出不窮,一時之間,“雙黃連口服液可以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的說法滿天飛,各大藥店的雙黃連口服液被一搶而空。就此,魏偉接受媒體採訪,科學客觀地回應了社會關切,對及時減少哄搶、緩解公眾焦慮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此外,他還積极參与制訂全球“新冠病毒感染性疾病大流行期間用藥和臨床研究聲明”,並刊登在國際基礎和臨床藥理學聯合會(IUPHAR)網站;參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等發起的吐根鹼(Emetine)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科研攻關,與多單位合作開展COVID-19基礎與臨床研究工作,為抗擊新冠疫情提供了科技支撐。

長期以來,魏偉擔任國際基礎與臨床藥理學聯合會臨床藥理學委員會執委、中國藥理學會副理事長、副監事長、中國藥理學會臨床藥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和名譽主委、中國藥理學會抗炎免疫藥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藥理學通報》主編等職,在推動國內國際學術交流、促進科學傳播、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等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還積極服務經濟社會建設,利用專業優勢推進產學研結合研究,推動團隊的科研成果不斷轉化,為新藥市場註入更多優質藥品,致力於緩解人類病痛。他先後完成了多個國家新藥的臨床研究,推動了我國臨床藥理學的發展。1998年,在導師徐叔雲教授的帶領下,魏偉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歷經10年刻苦攻關,研製了我國第一個抗炎免疫調節藥——白芍總苷,該藥已成功上市多年,為解除類風濕關節炎等疾病患者的痛苦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還有多種新型小分子化合藥和生物製劑正在研發當中。在他的帶領下,臨床藥理研究所與多家企事業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有力促進了我國創新藥物的研發,為醫葯經濟發展和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十載教學科研路,魏偉教會一批又一批學生什麼是“熱愛”“感恩”“奉獻”,他的真心真情化作了無數學子求學年華中最深的烙印。他也用傾心育人、潛心科研的行動和“國之大者”的情懷,詮釋了一名教師、一名學者、一名優秀科技工作者的責任擔當。

如今,在學校西北角那棟臨床藥理研究所的三層小樓里,魏偉仍躬耕不輟,因為他要繼續踐行當初“要培養更多的醫學生為人民服務”的莊嚴承諾,繼續在三尺講臺感受更多桃李芬芳。(臨床藥理研究所 許璐 校新聞中心 毛麗娟)